2019.11, Santa Cruz Boardwalk

2019 Recap: 初入人生 20s 的下半場

Ian Hung
14 min readJan 3, 2020

「世界成了一片更廣闊的海,不停地在一望無際間探索與維持穩定的呼吸間形成了拉扯。」

大抵又到了一年的尾聲,適逢回首一整年省思與整理自己的日子。也恰巧與好友 S 聊到了自己 2018 的回顧,可以感受到惰性雖為人類重大生存本能之一,但仍會感謝過去那些即便拖稿卻仍舊努力記錄當下與回憶的自己。2018 Recap 生活篇的結語說到

期望 2019 年找回用文字跟世界溝通的習慣,both life & work.

今年從一個部分與海相接的副熱帶城市,搬至另一個四面環海的熱帶城市。也以此篇回顧作為自己 2019 年用文字與世界溝通的總結。

月份總結

今年年初開始了一個嘗試,將每個月的主要感受用簡單的幾個詞彙象徵做個總結,進而在年底形成一個容易回想的綱目,也同時可以明確看出這一年的心境變化以及整體狀態上正負向的起伏。

  • Jan — 選擇(出國工作,黑鏡,底特律:變人,Action on Google)
  • Feb — 假期與忙碌,影響力
  • Mar — 自信與昇華,Google 正職流程開始
  • Apr — 晉升,AMP Conf 國際前哨戰,獲得 Offer
  • May — 交接與整理收尾,道別
  • Jun — 沈澱與休息,回朔曾經
  • Jul— 忙碌與帶領新人、環境轉換、建立穩定
  • Aug — 混亂,關係裂解與修補,重新與人對話,面對衝突以及負向情緒
  • Sep — 新環境,適應,焦慮,缺乏對話的環境
  • Oct — 穩定,規劃,調整面對感受與重新練習文字撰寫
  • Nov — 第一次美國行,來回機場,浪子
  • Dec — 社交重拾,沈澱,整理
用簡報簡易拉個整體正負向感受的話大概會像這樣的軸線圖

有趣的大概是如果我們將時間拉長來看,可以發現人的狀態會是有所起伏的(像我今年就接近一個全波形),那些最好與最壞的時刻會慢慢被時間帶到另一個端點。上半年的正向發展也同時累積了許多風險與壓抑(i.e. 離開熟悉環境的倒數焦慮),在 20s 的下半場開頭面臨了工作環境的轉換,感情關係結束以及生活圈的重新建立,也在下半年度中慢慢地從比較負面的狀態中回復。

國際浪潮下的東南亞科技移工

七月開始 Google Singapore 的 Offer 後,九月正式的遷入星國。除了負責的市場與客戶從台灣香港轉移至東南亞外,實際需執行的內容並沒有改變過多(客戶網站體驗&技術優化)。有趣的倒是開始會感受到,有別於過去台灣相對單一且語言共通的成熟市場氛圍,在這個自大航海時代便被各國殖民割據的麻六甲海峽與中南海周邊,各個國家(主要有負責到的市場為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以及巴基斯坦)兼容著不同的原生民族與海外移民,發展出各自的國情、經貿、文化、宗教與生活習慣。也進而在全球化科技浪潮的襲打下產生經濟上的落差,更進而形成物價與匯率、網路速度、交通以及生活品質的落差。

逆時針依序為 Team Christmas dinner, Cebu & Kuala Lumpur 出差, 包下整個舊機場的 year end party 以及台北101辦公室73F台北市景

以新加坡為例,這裡就像是台灣的台北,會有許多東南亞其他國家的移工來此地工作為牟取高薪、更好的福利以及永住證明。而東南亞的各大巨頭也形成更激烈的新興市場短兵競爭,從運輸平台的 Grab 對上印尼發跡的 Gojet; 至各自擁有不同跨國資金挹注在競爭的 Shopee(SEA)、Lazada 以及 Tokopedia; 再到旅遊平台的 Traveloka 對上 Tiket (以及遠在香港虎視眈眈的 Klook),無非都是想要藉由這個區域性一定程度可部分複製的商業模式,快速的成為各個國家的數位服務先驅者,並搾出每一個新聯網的使用者身上的利潤。而對應我原本的工作內容,需協助本地不同的大型企業提升網站體驗,而實際的感受基於這裡網路效率及行動裝置優先的普及率,更被視為是一項重要的技術投資。另也更需要以英文與不同國家的同事以及客戶做進一步的討論,比起在台灣所學的多為歐美式的英文,東南亞式的英文傾向更簡化且效率的溝通,因為這並不是每一個人的母語,卻又是跨國工作的第一優先語言。

Google food & drinks & cafe, 圖裡包含 SG, TW, JP 辦公室. 被吸引的履歷這邊 -> https://careers.google.com/

以四個月的新移工身份初論海外(新加坡)工作這件事的話,實際上還是會能夠成長的。除了以更國際化的方式溝通外,會更實際上體會到 Google 也在內部持續提倡的 Diversity & Inclusive。因為有更多條件限制或資源不足、甚至是人們口中的第三世界、開發中國家或高度未數位化的市場,而能在規劃策略與執行上考量到更多不同深度與廣度的經驗。

新的城市生活

除了工作之外,也是自己第一次在台灣以外的國家生活,比較深刻的體悟到蠻多過往在舒適習慣的圈子不會感受到的摩擦力。例如初來之時與這裡住了好一陣子的人聊天,會發現因缺乏新加坡或東南亞地理上的了解,而對他們在提到什麼東西在哪裡時感到困惑; 也發生如果是與非中文的人互動,會因為不知道許多日常生活中的實物名稱 (ex: 食物&食材、工具、習俗與人文…etc),而需要再煩請對方解釋或 Google 一遍,降低了互動的流暢度。在英文有這麼一個單字叫 context,他也被廣泛的運用在程式撰寫以及對話機器人設計上,意外著一段邏輯或對話(dialog)裡雙方都已知且可以隨時提取的資訊。比起語言能力落差,新環境最大的摩擦力在於要大量的消化與吸收新的 context,也才能夠與他人有流暢的對話。

Singapore Taiwanese expats Christmas gathering

而在海外工作與求學似乎更顯見社會化型態下的 “家” 的重要性,在有別於原鄉有自己的原生住所以及相識更多年的朋友,異鄉生活更容易自然形成大家相互幫忙與探索新的城市與光景,以及在介於脫離原生家庭卻又尚未走到成家立業這一段路的一種陪伴。

記得剛來星國的時候,便在自己的記事軟體特別開了一本名為 Singapore Diary 的記事本,標註來新城市的第幾天遇到了些什麼,以及浮現了哪些情緒與念頭。也逐漸發現自己會被感觸的時刻在遞減,代表在這裡的生活逐漸找到平衡,也逐漸脫離了 fight or flight 的未知興奮與焦慮。

總會為了要快速適應社會而使部分的自己對環境麻木,卻又因而失去對這個豐富世界的感受與體會。

旅行,練習與自己相處

從小家裏不算特別有出國旅遊的習慣,記憶中童年去了一趟東京以及學生時代的雲南及峇里島,大概就是出社會前的所擁有的海外旅行經驗了。今年在出差以及自己安排的旅行下,走訪了東京、上海、香港、新加坡、加州灣區、宿霧、吉隆坡以及仰光等城市。很喜歡一個人與這座城市工作生活的人們一同走在忙碌的街道上,感受這座城市的節奏、人們的步調、溫度以及各異的街景擺設。也開始習慣於在一座異國城市尋找除了著名地標外,當地的市場、酒吧以及海。

起飛降落的次數不斷疊加,里程如果會被換算成與過去的自己拉遠的距離,那下半年大概真像個浪子把自己推了個老遠。

一個人旅行也多了許多與自己對話的機會,練習面對孤單以及與自己相處。記得在東京掉了錢包後,一個人在羽田機場等著紅眼班機,很深刻的體會著那種無能為力面對失去的恐慌; 還有因規劃錯日子而臨時落腳的山景城簡陋過境旅館,就像個逃家的孩子,跑了大半個地球躲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也同時在某些旅行的片刻被當下所深刻感動,在上海路過張愛玲的常德故居,憶起了傾城之戀裡白流蘇的一笑傾人城; 六月初夏之時在香港反送中第一波衝突後走過金鐘地鐵,當時也無法想像一個民主的抗爭就這麼持續了近半年; 第一次來新加坡也是最後一次與妳一起旅行,在炎熱的初夏有說有笑的從牛車水走到 Marina Bay 的巨型魚尾獅; 東京六本木巷弄間的木造小酒吧,老酒保的經典 Manhattan; 宿霧巨大的麥哲倫十字架,替過往歷史課本所描述的大航海殖民時代多刻畫了幾分色彩; 以及近幾年才開放的緬甸古城所築起的巨大 Pagoda,伴隨著晨曦升起的熱氣球 ,見證信仰的力量及人類建築美學的曾經發展。

也感謝下半年在旅程每一段上曾經予以幫忙的陌生面孔,以及隨著一次次起飛降落而變得能夠更平常心的面對自處的自己。

數字化的成長紀錄

2019.03 宜蘭

2019 年年初預期了下半年將會前往海外工作,而遲遲不敢規劃太長遠的未來。那時候的想像中,完全沒有落地新加坡後的未來,是一個什麼樣的光景。所以 2019 年大抵有記錄在案的如下 (2019 書 & 電影影集清單)

  • 8 本書 (2本台灣文學、4本外國文學、1本社會學、1本飲食文化)
  • 40 部電影 + 影集
    (分析一下來源: 7.5% 來自有線電視、10% 在飛機上、15%電影院、剩下67.5% 都是線上 OTT,Netflix 佔了總來源的 25% — online dominated :P)
  • 2個大型遊戲作品,底特律:變人 & The Last Of Us
  • 約略 60+ 隻的威士忌品飲(扣除酒展,今年只參加 Singapore Whisky Live),但沒有做太完整系統化的紀錄。心中的前三名酒廠還是 Springbank、Talisker 跟 Oban
  • 19趟飛航,從最大最遠的 Singapore Airline US 航線到最小最近的 Yangon 至Nyaung Oo 40人小飛機
  • 今年開始換了一個方式紀錄線下跟朋友見面的次數,有記下的大約 110–120次,如果算漏記的比例 2019 年約略 120–140 次與朋友見面(皆包含重複人次 & 多人聚餐)

關係與生活

量化的東西從來就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全貌,因為生活是無法被測量的,而是被體驗的。

而生活除了個體的成長與習慣培養外,關係仍舊是重要的一塊,因為我們就是群居的動物。

2019 盧廣仲演唱會 — 大人中

今年也在許多的焦慮與猶疑轉換環境的同時,結束了一段感情關係。蠻大的體悟大概是練習不要試著去解釋及理性推敲每一件事,以及期望每一件事都是能夠被完美提前規劃並執行的。「關係優先」,看似簡短但從來就不容易的一句話,因為象徵著在選擇上要更能願意放手那些掙扎,並接受心中在意的不完整。在下半年的幾趟旅程中感到孤獨的同時,也更能理解出社會、出國唸書或工作等,人們為什麼更傾向走入關係,抑或建立自己熟悉的舒適人際圈,終歸讓自己不要感到不安穩,能夠好好的喘息以及過著日子。

下半年也慢慢的從轉換環境與分開後的焦慮後緩步向前,練習重新去社交、重新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重頭探索一座未知的城市中,有什麼真實代表當地人生活足跡的角落。或許還是會懷念有方便的機車代步以及朋友都熟識多年的那個台北,但既然選擇了來這裡,就該要練習好好生活著。

世上有很多事情就是無能為力的,唯有當你真的停下思考,不再去想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度過這件事,才是真正的走過且完整,面對真實的自己。

也由衷感謝家裡的支持,知道自己是個在親密關係較無法正面表達的人,但家裡也不會過度要求情緒勒索的期望自己一定要待在身邊,而是鼓勵年輕的時候該多出去走走看看。記得年中時返家老爸潦草卻剛健的墨漬,數十年的提筆功力絲毫不隨歲月而尾衰。條列綱要,一如理工人在對談事情的浪漫,再加上一酒楨的溫情。 闡述了許多事,無非不是希望我與姊姊可以好好的,無論是身體心靈人生還是未來的總總關係。

『只要你們覺得走不下去了,都歡迎回來,家都在這。』

What about 2020?

2019.12 Myanmar

那就正式跨入 2020 年啦,如 2018 年尾所說的

26 至 30 歲這個區間,或許就是開始規劃策略以及實踐與執行的五年。因為這個階段擁有的是更多的彈性與資源上的平衡,也最能夠使盡全力靠近自己期望的 30 歲後工作價值 / 生活樣態的五年。

今年大概會將心力放在以下幾個方向,也試著用更 high-level 的角度的來定位,這樣不會過分的逼死自己,卻也可以在每個月的回顧時檢視方向上是否正確:

數位轉型

過往幾年的世界發展程度逐漸 M 型化,最前緣的科技公司使用大量的運算資源以及雲端化,但無論是傳統產業、各個國家的電信、金融等壟斷產業以及較早期的開發中國家的各大服務,卻都還是仰賴大量的工人智慧與人力繁瑣的執行流程。個人比較主觀的猜測,明年會有更多人討論所謂的「數位轉型」,因應最前沿的技術進步毛利降低,回頭去提升這些營運模式尚未數位化的服務或許才是更大的一個市場,也才能真的帶著全部的產業一起往下一個世代邁進。

回到個人的學習方向,因應原本的工作本是技術性的線上數位體驗提升,今年會多花些心力在學習「線上使用者體驗」以及「快速建立數據資訊可視化」的技能。兩者分別代表對消費者端以及對內部營運效率的成長,也相信一定程度會對整個非數位產業的成長有幫助。

線下關係與生活體驗

端看近年的網路發展,可以完全看到的趨勢是 “線上資訊量的生產遠遠超過人所能消化的速度。“ 我們現在完全不缺乏在線上看一部影集、掃描大量方格式的商品圖片並點擊下單以及將無數個男孩女孩往左滑。

但線下呢?我相信那個在失去關係後可以被另一個人陪伴,在酒吧吧檯肩併著肩,聽著對方邊流淚邊娓娓道出自己這一陣子的經歷與想念,絕對超越線上的一句加油。最好的產品無非兩個面向,帶來正向情緒以及陪伴負向情緒,而線上要做到後者從來就是困難的,因為人與人最直接的面對面互動是無法被取代的。今年會試著用更低耗損率的方式維繫線下關係與互動外,也會在這座新的城市以及東南亞這塊區域,尋找更多可以讓人在體驗後感到放鬆,自然而然說完自己的故事後便放鬆一笑的場景。

完形心理與情緒陰影

如果要說自己一個很大的缺點,大概就是對於實際的情緒表達蠻有障礙的。能夠笑著去敘述自己很受傷的事,輕易的抽身成第三者的角色來述說自己的故事,但實際上就是一種對負向情緒表達的壓抑。一直都很喜歡 Carl Jung 所說的:

I’d rather be whole, than good.

與其做個好人,我寧願做個完整的人。

也如同今年爆紅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想傳達的,我們唯有在面對自己負面的那些部份(陰影),與之共處,才會讓我們逐漸地成為一個完整並真的能夠接納自己、走出傷痛的人。新的一年除了用習慣的文字外,也希望在逐漸練習中,學會更直接的感受與表達情緒,無論快樂與振奮、悲傷與哭泣、焦慮、憤怒以及恐懼。

請將焦慮、難過與寂寞的出席視為正常,並且是值得被理解並擁抱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因為我們從來就不完美。

當然除了上述,在所謂的基礎生活上 (烹飪、運動、作息)也還是會持續努力著吧,理所當然的也會繼續維持做紀錄的良好習慣,以及持續用文字跟世界溝通。很喜歡好友 H 說的: 「這個年紀的我們已經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不會再多勉強什麼了吧。」

最後今年的 Quote 想借用我的大大大大大老闆 Sundar 所說的: “ Build a more helpful Google for everyone.” 今年對自己的期望是:

Build a more helpful Ian for people who cares, loves & accompanies me.

也祝讀到這邊的你以及我,都更能找到那個在工作以及生活中適應跟平衡的點,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也畫出那個能讓我們舒適在裡面打滾思考人生的空間.

All the best, 2020.

--

--

Ian Hung

Taiwanese, work at Google Singapore as a Web Ecosystem Consultant, whisky lover & city explo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