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Recap: 疫情時代下也要好好生活

Ian Hung
14 min readJan 5, 2021

2020年,體會了更多面向的生活,從被近乎隔離在異國居所的日子,到依山傍海工作生活的日子。今年似乎也更多元化的認識了不同的靈魂,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故事。

近幾年總會在抵達年尾的時候,開始整理與檢視過往一年所記錄下的總總,讓自己沈浸在回憶的漩渦裡,好好吞吐在這 365 日遇見了誰、經歷了什麼、想法與心智上有變動了多少。可以預見的結論是,今年對多數人來說都是混亂難以預料的一年。如果我們將選擇這事粗略拆分為:你可以決定的與不能控制的,則今年這些所謂不能控制的(環境變數),大到讓多數人的日常都被亂了個七葷八素。

但無論再怎麼混亂迷惘的日子,能夠好好的做個整理都是好的,一如過年時家裡往往會除舊佈新,將不再需要時常使用到的舊物裝箱、新物除去灰塵好好陳列。在每個年歲增長之際藉此都可以透過文字留下些什麼。

月份總結

今年複製了往年開始的一個嘗試,將每月的幾個大標記錄下來。就像碑文一樣,因為無法預估未來,因而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快速一覽回朔過去一年。

  • Jan — 清醒與重拾過往、台灣選舉
  • Feb — 壓抑的情感關係建立、片面完整、全球疫情延燒
  • Mar — 疫情期間的焦慮感冒、Re-org、完備家裡設施與烹飪、嘗試線上建立關係
  • Apr — 星國封城、室友 depart、練習長時間在家的新日常
  • May — 自我原諒與重回自處、27歲、制約環境下的控制與違抗
  • Jun — 關係建立與衝突、重回封城前的日常、麻木與自我優先權調整
  • Jul — 下半年規劃與安排、駕照與機車視野解鎖、不同關係嘗試與反省、Goodbye HN
  • Aug — 年度績效考核、收拾與離去準備
  • Sep — 重返高雄、休息與陪伴家人
  • Oct — 數位遊牧的生活嘗試、重返台北、刺激&與人重新交談、隻身前行的世界
  • Nov — 好好去愛、情感得失與成熟自省、關於溫柔
  • Dec —優先重整、裂傷、飄蕩與駐足

抽象與感性的詞彙多了一些,也因理性與生活規劃的事都大抵上了軌,剩餘不確定的無非是環境變數 (ex: 移動城市的成本)、關係與那些用心多於用腦的種種選擇。

無辦公室的遊牧世代

2020 年大約從三月開始,便因為星國疫情加劇的關係,開始鼓勵員工在家工作。爾後一路到了4月開始封城,以及後續暫返台灣的計畫,也就這麼一路過了將近一年的遠端工作生活。(推薦文章: 從趕鴨子上架的遠端工作,到意外的無辦公室未來)

兩個多月封城下每天起床的景色

前半段的遠端搭配著封城的關係,近乎日日 24 小時都關在家裡的體驗,最深的感受大概是一種時間感的缺乏,每日從晨起至入睡皆不會有過多的差異,而多數的社交都線上虛擬化。那時時常想起《楚門的世界》這部電影,彷彿自己就是被關在一個大型劇場的金凱瑞,身旁所有的刺激開始顯得不真實。

而在那時學會對自己最有幫助的,無非是訂下一些儀式感與生活節奏的準則 (疫情自處時間生活條例),以及記錄下每日細微的差異 (ex: 條列每天要煮的菜色),讓自己感受時間是仍在流動的。

在後半段暫時返台的日子裡,嘗試了移動到想望的工作環境這件事。十月初在台東東河的小鎮旁,嘗試了與海一起生活的日常:早上七八起床,觀浪然後下水,兩三個小時後上岸趕上早上開會的時間; 或選擇在下午浪況比較好的時候下水,隨著日暮低垂天空由藍轉橘,在近天黑之時再慢慢上岸去吃晚餐。每天過著簡單靠近簡樸自然的生活,走數步便能看見蔚藍的太平洋,沒有太多的人際關係,日子有些單調但也安靜。

記得曾經跟好友開玩笑的說,是不是人的自由其實是有一個預算的,而下半年花的,不過是上半年所儲蓄的。也體悟人總是在被限制的狀態下,反而會更明確的知曉究竟當前的自己,最渴望的是什麼 (未來想望的生活樣態)。而那其中的想像與現實,是否其實又擁有極大的落差?假設今天換了一個城市工作,待多少時間是好的,以及你有多快能熟悉一個全新的環境(假設要住超過 2 星期且會探索周遭)?如果沒有用時間提早規劃,多少的金錢成本是你願意投入以換來更好的 living facilities / quality? 自己願意將每日的穩定不變:變動刺激,維持在多少的比例?

喜歡自己在這些時日所記錄下的這段反思:

「曾經盡可能保有餘裕的自己,為的就是自由與選擇,但當發現自己有了非常大的 free will 時,也才發現真正困住自己的也只有自己。過往環境的一些限制與潛在形塑,為的是讓你無需分神在生活或人生的每件事都去選擇,但當你完全掌握了自己,便會開始思索我到底想要什麼,花了更多心力嘗試打造著想望,卻總又覺得離理想中的樣子有那麼些落差。因為還有那麼些東西是你無法掌握的,例如人,例如關係。」

動態環境變數下的生活應對

今年在疫情下除了無法跨國旅行之外,也甚至影響了許多本習以為常的每日生活。記憶猶新的是在六月解封後,經歷了兩個多月才久違的第一次內用,是一種荒唐但又很富意義性的體驗。也第一次被深刻的提醒:任何你習以為常的事物,都是有可能會消失的一天。

印象深刻的封城解除後,第一餐吃的 Rocher 附近百貨的一碗日式拉麵

在這樣環境下的生活模式也衍生了一些不一樣的生活選擇,在家的時間長了,非社交的部分也多了。

烹飪

今年大概有半年因沒有輕鬆的外食環境可言,而外賣也實屬不小的開銷,因此想吃下豐富的蛋白質與家鄉味,無非是練習著手自己下廚。也可以陸續在社群上看到人人都慢慢做出一道道好菜,中台式依舊大宗,義大利麵牛排等就是最省時間跟備料步驟的常見食物。

自己也嘗試了一些基本的家常菜,人口有限加上平日仍須上班的關係,會盡量將從備料到上桌時間控制在 30 分鐘內。最印象深刻的仍屬自己嘗試滷製肉燥,還特地買了砂鍋、手切三層肉、隨意放入想要的食材 (紅蘿蔔、蒟蒻、豆皮、豆乾、滷蛋、豬皮)、慢燉數小時,就可以好好吃上數餐 (配飯配麵皆宜)。也喜歡買市場新鮮的小卷 (新加坡稱之為 Sotong),回家當天殺完直接爆炒,爾後加入湯水與煮好的麵,就會是一種料多到滿出來又有海的鮮甜味的小卷麵。

傳統市場 (Wet Market)

衍伸至更頻繁的烹飪習慣,即便當今多數的現代超市都已完善了選擇品項,但打從在台北開始,就有習慣週末的上午前往傳統市場採買鮮食。

前室友與市場一隅

最常去的是離那時 Newton 住處較近的 Whompoa Market 以及稍稍北一些的 Pek Kio Market. 也實際走訪了 Tiong Bahru market (有賣牛肉!)以及散步路過的 Toa Payoh & Redhill. 較為可惜的是想要探點的魚市場都稍微遠了些 (Jurong Fishery Port & Senoko Fishery Port),也恰好可以列為新一年的探索目標。

傳統市場有趣的除了可以找到一些特殊的食材外(海鮮尤其),也能夠觀察一個國家或一個城市裡最傳統的那種互動模式,以及每個傳統市場所各自擁有一些較為奇特的特色與攤販。由於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南向的選擇,在市場遇到的老一輩多數都是能夠用閩南語溝通的。即便有些用詞與發音會時時聽到與台語相異的部分,卻不減這種方言在互動上的一種較為惜情的特色。

機車

喜歡騎機車,喜歡享受著一個人轉著油門吹著風想著事情的自由,或單單只是放空也很逍遙。

這是在自己「喜歡與不喜歡」篇章所記錄下的一句,如同當初對台北的熟稔是靠機車拓展出來的,所以對於能在要常居的城市能夠好好騎上機車,從出來的半年就列在待辦事項裡了 (細節盡在:東南亞摩托車日誌 — 如何在新加坡騎車上路)。

在星國的柏油路上駛著車後,約略重拾在台北的生活感。 30 分鐘內就能抵達想去的地方那種感覺。也重溫了在堤防上吹著晚風聽著海浪望著遠端漁火的時光,尋覓城市裡 24 小時都開著的小吃,在夜間路旁燈火明亮的加油站旁替機車添油重拾著日常,是那些曾經很熟悉很踏實,在過往生活裡會做的事。最印象深刻的,無非是騎過燈火通明的烏節路,看兩旁爭奇鬥豔的各個百貨公司點亮自己的樑柱,而自己獨自一人駛在這座亞洲最現代的城市,光影掠過繁華大道的中央。

異國、距離與人際關係

覺得有趣的是,在 2019 的 Recap 對於關係的記述相較之下少之又少。而今年大概也起因於其餘的規劃都穩定了,關係反而成了那最飄蕩不定的一環,且又因「異國」、「遠距」、「封城」、「單身」等常見的游離因子而更加擺盪。單就從月份總結裡,就可以找到五次關係這個詞彙,也總會跟朋友開著玩笑,自己其實就是個星國羅漢腳。

村上春樹《1Q84》: 「孤獨一人也沒關係,只要能發自內心地愛著一個人,人生就會有救。哪怕不能和他生活在一起。」

當然關係也不僅止於兩人,人群相聚更是關係,2020 年開始也能夠嘗試與非來自台灣的人相處,更不抱著過多想法與拘束的認識。也算給在異國的自己的一個練習,理解對於關係的形式建立,應是以本質上吸引與情緒波動為本,嘗試更真誠的表達與傾聽對方心之所向,以建立快樂與感動,陪伴悲傷。

世上千萬的靈魂總是百看不厭,千人千面,從那最一成不變日復一日、渴望著外面世界那疾駛如風,嚮往色彩斑斕的純質靈魂; 至那在窗台邊輕抽著煙,經歷了無數鑿痕、早已傷痕累累從地獄返還的倩影。

心裡也在每次的互動中,更能夠縝密的思索出每一個行為以及收受的體驗,所距離心中想望的遠近; 同時願意嘗試施力多少,讓關係挪向自己的渴望。原因大概除了放下了更多對於上一段的內疚外,也更因為時空間以及對日常更平順地追求,而嘗試著尋找那些更平凡的過著日日的人們。

異國人際關係

I never really understand what’s a foreigner before 27, now I’m one.

也如上述所說,在星國這個可以說是擁有來自各個國家的民族熔爐,即便你只是打開交友軟體,大概也會很均數的遇到來非家鄉或另一個國家的人。也受惠於這樣的嘗試與探索,真實的去看見不同國家無論在政治、社會、日常生活、經濟、價值觀、語言等都有其各自的樣貌。後來覺得在星國的體驗分為兩種:第一層的體驗,是要讓各民族國家的人都能容易理解而接受的,因此常會看到諸如高空酒吧、裝潢華麗的餐廳、很有氣勢的互望裝潢或單純老少閒宜的景點。

從左上順時針依序為:Gary 在道地日式居酒屋的高膽固醇蛋糕、越南朋友親手包的 Goi Cuon、中國姊姊帶吃的整隻烤羊腿、新加坡朋友找到最符合永和豆漿店的深夜小吃

但文化是無法在短時間被併吞或揉合的,除了因為人口數而有的小印度外,星國一直都有小泰國、小越南、韓國街等讓在星國工作的許多移工都有能找到歸屬的地方、家鄉與生活圈。實際要體會到更深一層有別於自己出生的日常,無非是要跟著那個國家的人去散步、探店、暢聊、共飲一杯。

很喜歡 Youtuber 聰生家在年末美食推荐影片的這句話,反映了上述當大家都來自他鄉異國而必然會在某些環節上找到歸屬:「還有什麼能比『在今年的年尾,和最愛的家鄉味重逢』更好的情節,來完結,這一年的最後一集呢。」

距離

2020 若要說最大可被具體化的環境變數之一,無非就是距離兩字。

(Every of you are important, I pick the pictures with most people and try to mention each of you :) )

社交距離、封城後無法與與不同戶的朋友們見面的距離、暫離星國後與原本生活圈的距離等,即便網路時代能維繫關係(也佩服朋友們的創意:各種遠端式的娛樂儼然而生),但能夠好好的與熟識在乎或甚至久違謀面的朋友好好坐下來,好好吃頓飯喝一杯,在一個桌面的距離下好好問候彼此近日,或深聊一個內心的話題,無非是 2020 最被剝奪的權利之一。

今年統計與朋友見面的次數(以日為單位有見到面算一次)約落在為 350–370 次,大概也歸因於 2019 年下半年的生活圈重新建立,以及在異國都是多人聚會而相較於 2019 年的 120–140次多上很多。

好好道別

至於 2020 最大的學習,除了對環境變數的適應能力外,無非就是體認好好道別的重要性。今年開始更能體悟到過往對於離別的傷感,多起因於心中那未盡之事與未吐之言,尤其在異國工作而生活圈流動性較大的日子,距離的浮動性更被放大了許多。

最害怕的倒不是別離,而是人就這樣無聲無息的消失。而那些遺憾與誤解總來不及冰釋,以及最後想跟對方說的話,也沒來得及好好當著對方的面向對方說出口。

沒有關係是能夠以一個永久的形式存續的,我們都會成長、移動、改變環境及與周遭的人的遠近疏離。現實中分開了倒也不是真的不再聯絡了,只要好好地說完想說的並揮手,關係只是以另一種形式存續於兩人之間。

只要有心,一定都會再見面的。

數字化的日常紀錄

仍舊是喜歡的一個 part, 雖然看數字這件事總顯得有些商務且庸俗,但它也某種程度象徵了一種最直接的累積,提醒你與年初之時的差異。

今年紀錄的一樣是:書、影劇 (2020 書 & 電影影劇清單)以及威士忌:

  • 7本書 (4 文學、2 商業、1 心理)
  • 35部電影 + 影集 (14部電影〔日1|美6|台5|陸1|韓1〕、14部影集〔日3|美6|台4|韓1〕、5部動畫〔日4|美1〕、2部實鏡秀&紀錄片)
  • 65隻威士忌,meaningful top 9 as picture. 今年很棒的是有認真記錄喝過的酒款並給予主觀評分 (2020 Whisky 品飲清單),雖然沒有寫到品飲筆記的程度,但至少容易回顧今年曾光顧了哪些酒廠、桶子、裝瓶商以及風味

今年即便因為疫情即院線片都少了許多,但實際上在影視及書的攝取還是少了一些,且較為混亂沒有主軸的看。另一方面是威士忌的探索可能暫時到一個段落了,2021 或許不會再以尋覓到的量為學習方向,而轉而去隨興品飲更為少見的 IB,以及開始學習其他酒類的知識。

好好生活外,也好好想了…

優先權

今年也遇到/聽到許多朋友基於疫情的考量,而調整了生涯規劃甚至重新排序了心中對自己來說重要的事; 反向的也有朋友仍在混亂的這一年仍堅守夢想,飛往疫情更為嚴重的國家去實踐那個長抱心中的想望。

所有的認真都是勇敢且值得被鼓勵的,因為沒有人知道最後路會到哪,即便未知仍然試著往前; 但放下也同時是值得讚許的,掙扎往往都不容易,但只要想好當下對自己最好的決定,都是好的。

自己也稍稍調整了對於工作與關係這兩件事的權重,2019 上半的用力過猛而忘卻關係優先,2020 及 2021 都期望將之至於心裡重要的排序位置。

沒有選擇也沒有關係

我們永遠無法擁有全局的視野,也意味著不可能掌控所有的可能。一定會在某些情況下,你已經無法再做出些什麼改變,抑或當下沒有更多更貼近你期待中想要的那些樣子了。

那就沒有關係,知道自己有盡力就好,理解所謂環境變數與個人可控的分別。也理解當今天無能無力時脆弱與悲傷的來源,是因為真心愛著在乎著什麼,而心中有在乎這件事,往往是好的。

仰賴資訊系統化的生活

2020 幫助到自己很大的一部分仍然是紀錄的習慣,畢竟大腦的能力有限,外部記憶無論在反省、驗證、查找或單純的感性重溫上,都能夠幫上非常大的忙。自己靠資訊系統紀錄的事項包含:財務、日常 (月誌日誌)、人際關係、待辦等。應該會再另外寫一篇文章,分享自己藉由哪些軟體服務以及什麼格式來紀錄關於自己所有的一切。

新加坡 Labrador Park, 封城期間一個人前往, 海始終是讓人最能平靜的存在.

記得去年在想完 Recap 時,大抵被認為內容是較為理性的。今年稍稍再將筆觸軟化了一些,整理了更多想法與起心動念在上面。

能夠誠實的表露自己的脆弱是勇敢的,在自我揭露的同時也給予他人勇氣,即便你知道當下不一定有人能接住你,但也仍然相信這世界仍有些溫柔柔軟的地方能夠讓你躲著待著。

也總會有那麼些人覺察你的悲傷,認真的用他們與你共有的語言伴著你。

亦基於這是一篇回顧,所以今年就不在此寫上過多 2021 的展望啦。一年很長又很短,還有日子可以好好規劃,面對環境變數,僅期許今年能夠好好寫字,好好成長,好好睡覺,好好生活,好好去愛。

好好將工作、生活與關係的平衡維持在想要即當前能做到的樣子。

Goodbye, 2020.

--

--

Ian Hung

Taiwanese, work at Google Singapore as a Web Ecosystem Consultant, whisky lover & city explo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