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ap first year work @ Google

資管背景出生,在 Google 擔任半技術職缺的第一年一些歷程與想法分享

Ian Hung
13 min readMar 31, 2019

2018 年年初,在各種際遇下獲得了 Google Taiwan 的 Assistant Mobile Solutions Consultant (Temp) 這個位置,也如生活篇所說的,2019 期望能夠多以文字的形式來作為一項溝通資訊的管道。撰寫這一篇文章的目的如下:

  • 解釋當前的職責以及能跟大家交流的資訊
  • 分享一個科系的畢業生在職場上有什麼樣的角色選擇,對應的樣態及所需的技能大概為何
  • 在長遠看待這個職責上,蒐集大家認為怎麼樣的資源提供,會是對整個生態圈是有幫助的

職責概述

Google 時至今日已經是一間跨足多項產品以及市場的巨型企業,亦即在部門的切分以及角色的歸類,有一套相對龐大的系統。我的職缺屬於 gTech 這個 Job Family 下,而 gTech 本身則屬於 Google 全球商業事業群 (GBO) 下面的一個大分支。如官方的說明上提到的:This team creates solutions for organizations that not only represent outstanding revenue opportunities, but that are also strategically important for taking new, world-shaping technologies to market.

gTech 的招募文宣,雖然蠻 general 的 slo

基於 Google 是一間技術本位的公司,加上至少半數以上的產品都與軟體技術緊密相關,所以 gTech 這個大部門的主要任務,便是在各個市場協助各項技術產品的推廣、導入以及技術支援。多數的 gTech-er 都屬於 Developer background,但也由於掛在 GBO 下面,所以是一個需要同時理解技術,又能夠與非技術的客戶互動,理解客戶在意的商業價值的角色。

我的部門屬於 gTech 下的 Velocity, Mobile Solutions Consultant, 負責 mobile web 相關的主要技術/產品。當然 mobile web 本身是一個過於廣泛的統稱,因此如果較為狹義的來看的話,要負責的產品包含 Google 所主導推動的 Accelerate Mobile Pages (AMP), Progressive Web App (PWA) 和多項 web api、以及較為概念性的 web optimization 等等。

過往經歷 (Past)

目前是以約聘 (Temp) 的形式在 Google 工作,所以大家比較想了解的正職面試過程這裡無法提供。但倒是可以分享過往在許多選擇上的考量,哪些回頭過來看影響了最後是否加入這間全球企業的條件。從大學時期開始,個人成績始終算是班級上的中後,約莫大三時我就開始思考:”如果在學校這些可數字化的衡量表現,我能做到的大概就是這樣了,那是否該考慮抽出一些本來該投注在校園的時間 (學業、系上、社團),先了解跟吸收社會知識與經驗,了解這個社會(職場)到底對一個年輕人的期望是什麼?“ 藉由這樣的想法,大三便投入了兩個偏向專案式的實習:台灣玉山科技協會 -小玉山分支實習生以及微軟學生大使 (Microsoft Student Partners)。在大四時也在學分較少的情況下,每週三天在時間軸科技做技術實習。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 - 小玉山分支實習生

How to become a good project executive & manager?

在小玉山的實習日子裡,主要接觸的是在各校不同科系的族群組合上,規劃與執行出接軌業界與學界的各項專案與活動。經驗上除了第一次在各項執行細節受到檢視,也是第一次在比較有所謂 “資源” 以及 “預算” 的角度下,去設計、執行、檢討各種規模的活動細節。也因為在第二年擔當幹事帶領下一屆實習生的機會上,有另一次的機會站在更上面的角度,將原本 “規劃活動拉近學界與業界的距離”的目標,成長為 “如何善用現有資源,能夠更直接的提升產學間的交流; 也讓參與計劃的實習生,能夠在視野上更有收穫?” 最後也在幹事任期間,將協會的理監事與每位實習生媒合成一對對的 Mentor 以及 Mentee,讓實習生們能夠與這些 Mentor 有直接餐敘對談的機會,直接進行完整的對話交流。

台灣微軟微軟學生大使 (Microsoft Student Partners)

Promote technical products to a given market.

Microsoft Student Partners 是一個全球的實習專案,主要希望藉由學生本身在校園的影響力,協助在校園推廣技術/開發類型產品。例如當年主要要推廣的產品較 DreamSpark,是一套學生可以全免費使用並用以開發 Windows phone Apps 的軟體整合包。企劃的同事便會主導規劃推廣的學校及形式,技術組的我們便要熟悉該產品內容主要包含哪些開發工具,並在實際校園推廣活動中,以介紹技術產品以及實例 Demo 的角度,鼓勵學生去安裝並後續願意藉此套工具,成為一個 windows app ecosystem 的學生開發者。

時間軸科技 - RD Intern

What does it be like to become an engineer in a software company?

對多數的大四學生來說,要面臨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是否要繼續念研究所? 以及如果選擇就業,什麼 “職業” 是出社會後第一份工作想要投入的?當年也在面臨這兩個問題的情況下,選擇先嘗試如果未來要成為一個軟體工程師的話,是會喜歡那樣的工作模式以及環境。在時間軸的日子也還算幸運的,有遇到許多願意分享知識以及經驗上分享的職場前輩,也實際的參與了部分的線上產品開發。在軟體開發的履歷以及體驗上,都補足了學生身份那些只能憑空猜測的空白。

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選擇,基於網路盛行的時代,無論是零售、媒體、通訊、社交,軟體可以說是水平的在各個垂直產業都會碰到的情況下,加上學生時期的實習經驗累積,在方向上還算明確的選擇以軟體工程師為第一份工作,細項原因可以條列如下:

  1. 當前市場供需法則的狀況下,軟體工程師算是較有集體斡旋勞動條件的工作,在薪資上起始也比較優渥
  2. 延續上述,從工程師出發的職涯轉換也會相對容易一些。如果先當個行銷人再去學寫程式,可能比開發過行銷相關軟體產品再轉往行銷領域困難些
  3. 技術是用來讓每個人可以建構出自己想像中的東西,能夠成為一個開發者 (creator) 也因此變成一件很有價值的事

爾後也在第一間公司 Viscovery 擔任前端工程師達一年多的時間,除了在網頁開發上的經歷外,也巧因公司原本的商業模式(影音內容流量變現)而學習了許多廣告技術的知識。在即將面對 Google 這份工作職缺前,自己的過往經歷已大致可以整理為:擔任過 PM 2年 (小玉山), FAE 1年 (微軟)以及工程師 2年 (時間軸 & Viscovery) ,且懂得廣告技術專業,又可以用英文溝通的通用型數位人才。也在面試中概述這一路走來的累積,順利的拿到目前這個行動技術顧問職的 offer。

工作內容&樣態 (Present)

延續職責概述所提到的,我的職缺為協助客戶及市場導入更多的行動技術解決方案,用相對不技術的說明解釋何謂行動技術優化方案的話:

時至今日全球用戶在行動裝置上的使用時間已達到 50% 以上(附上報表圖),在手機上的被使用者所操作的應用可以分為兩個技術方向:App 以及 Web; App 擁有相對高的留存率以及使用時間,但相對的,Web 基於搜尋引擎的聯繫,在前期為獲取用戶的主要流量端。加上從 Google 的平台策略角度來看,Chrome 為其用戶數破億的主流平臺之一,因此 web 是其中一項 Google 的推廣生態系:期望在開放網路的生態下,用戶的整體網頁瀏覽體驗能夠越來越好。

至於什麼叫越來越來好呢? Google 提出了主要四項可以用來評量 web 的表現:

  • Fast: 載入及瀏覽體驗需要是順暢且快速的
  • Integrated: 使用者感受到正在瀏覽的服務與互動來自原生手機的功能 (Add to Home Screen 的全屏、Web Payment Request)
  • Reliable: 在網路環境較差或斷網的情況下,維持服務對於使用者的可用性 (Offline Cache)
  • Engaging: 在洽當的時機提供額外資訊予以使用者,提高使用者在服務上的留存及回頭率

基於要讓上述的目標能夠被量化,Google 開發了許多自己的量側工具:Lighthouse, webspeedtest,….etc

有員工餐廳是真的,而且頗好吃,全球各大城市夠大的辦公室也都有餐廳可以刷 badge 進去吃

而我們團隊便散落在整個亞太地區各個城市 (東京、首爾、北京、上海、邦加羅爾、古爾岡、新加坡、雪梨),因為需要面對到各個國家的 partners,所以皆以當地人或非常熟悉當地語言/文化的人選來擔任。由於是以市場來區分職責,會與同事互動到的機會是一週一次的 team meeting(透過視訊),其餘則是在有一些跨國的專案才會有較多另外的聯繫。

在工作樣態的部分,以行為可以區分為 Reactive 以及 Proactive 兩個部分來闡述:

Reactive

這份工作的本質就可以視為“技術顧問”,因此要在業務提起”客戶有行動網頁優化“的期望或需求時,主導前期的 Pitching (產品相對技術需要自己來做 selling),中期客戶同意導入後協助相關的技術問題釐清 (文件引導、範例程式實作),以及後期客戶上線後,需要協助做 audit (數據測量) 以及 trouble shooting 。在溝通模式的部分,前期的 pitching 主要會是 face-to-face 的直接面對客戶,而中後期多為以 email 來往為主。基於推廣的產品非常技術,在簡報方面也漸漸的會分歧成兩份:一份在面對客戶業務端時,將網頁技術包裝成一個能夠協助業務成長的產品 (focus on unique features & show cases); 以及另一份在客戶業務端認同導入後,針對技術端分享這項技術的要點以及如何導入 (程式碼範例、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以及經驗等)。

Proactive

除了針對業務端來的客戶解決問題外,針對一些相對新尚未有明確的商業效益的技術,主動地做一些策略規劃。這也許是這份工作最具挑戰性的一個部分:要如何將技術性的功能/產品讓這個市場可以理解及採納,並要克服語言落差、產品過於技術無法直接透過業務端去兜售以及沒有明確的 business showcase 等難題。而在 Google 各個部門之間採取的是很合作的形式,亦即自己部門有自己的目標及數據型指標要達成 (Google 仍是使用 OKR)。因此當今天需要別的部門的幫忙時,除了抽象的人情 (credit) 外,理解你的這個合作提議對對應部門 (stakeholder) 是否也有效益上的增長,才會較有機會在推進一件事上有不同角度的助力與縱效,這也是過往在擔任工程師不會遇到的課題。

而總結當前的工作內容與職責,最有趣的還是可以接觸與吸收到最新的科技與產品(有時候讀 mail 的時候看到新功能會不自覺地發出“喔這好酷”的聲音);以及一些工作上的指標如果基於是從巨觀的角度所發起的,會更明確的感受到具體的”社會實踐“。例如 Google 其中一個目標是希望所有網站速度能夠提升 10%,便意味著數十億的使用者會基於體驗到更低延遲的網站載入速度,而有更多的時間體驗更多的知識與內容。能夠站在世界的前緣一直接觸到厲害的人以及有趣的事,就算是一份所謂好的工作吧。

Google office 讓大家可以睡午覺的地方

期許 (Future)

大概從某一刻開始,給自己的期望是身為一個資管系畢業的學生,要能夠同時維持撰寫程式理解系統的能力,也能夠在商業、數字以及客戶關係的部分都要有所維持。或許這始終是不容易且這樣的角色在現今職場的職責分工是不多的,但也還算幸運的能夠在 Google 的 gTech 這個部門算初步實現了當初的規劃與期待。當然這樣的想法也不是一開始就會那麼明確且定型的,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的每一件事、對談過的每一個人、每一次停下來思考並做出的決定,都會一定程度陪伴了自己釐清了這樣的角色與方向才是適合自己且更有成長性的。回到原點看這些事,也不過是要找到能夠在“社會”這個場域下,讓自己可以“生存”的要點歸因。也始終慶幸自己擁有開發者的身份,是這樣一個能夠與資訊系統溝通的能力,讓自己能夠快的理解這個不段變化的世界; 也以身為一個開發者為榮,時至今日的世界大家所使用的服務,也是靠著許多開發者所構築而成的。即便在這些企業有了過於爬大的身軀,而開始承受了褒貶不一的評價,但也始終是這些服務協助大家找到失聯已久的朋友、搜尋並閱覽更多的知識,也更資訊透明的接觸到這個世界的不同角落。

也不過是要找到能夠在“社會”這個場域下,讓自己可以“生存”的要點歸因

最近在 Email 裡看到日本的 Developers Relationship 同事發起了一個取名為 project Sunrise 的計畫,是一個十年的長期計劃。大意大概是日本國內的開發生態圈其實頗為完整,但往往在國際間的聲量基於普遍英文能力不足的原因,而缺乏了較多的能見度與參與度。因此這個計畫要透過各種 talk、event 等的方式,讓更多的外國講者能夠直接性地用英文與日本的開發者交流,也讓日本的開發者在前往國際的大會上有更多完整組織的分享與互動 (ex: Google I/O 後另外組織會議讓日本開發者與 Google 核心開發團隊 face-to-face 的交流)。

日本同事讓一拳超人的漫畫出現在 Chrome 的開發者大會上

也基於有幸在 Google Taiwan 擔任 web 相關的角色,看到這個 project 的當下其實還蠻感動的,因為可以看見在大公司工作的這些同事,是以一種國族認同的角度在做更多元面向的努力。也期望之後在這個位置上,能夠協助傳遞更多最新的知識與技術。目前大抵的方向還是以為文章相關的為主,分享 Google 在理解最新的 web 相關技術是哪些面向; 也會嘗試讓大多國外相關的同事知道台灣的開發圈也是很有能量的,也願意來台灣分享。從另外一個這個工作可以努力的方向也包含,協助台灣的企業以或個人的 branding,能夠在 Google 的國際大會上被看見。

也感謝許多一路走來遇到的前輩,分享了許多好的 mindset 以及價值觀,讓我看見許多未來的我能夠成為的樣子。

--

--

Ian Hung

Taiwanese, work at Google Singapore as a Web Ecosystem Consultant, whisky lover & city explorer.